十月青年论坛(第十期)︱“问题与方法:当代艺术VS当代文学”发言摘编:鲁敏
鲁敏,1998年开始小说写作。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九种忧伤》《荷尔蒙夜谈》《墙上的父亲》《取景器》《惹尘埃》《伴宴》《纸醉》《回忆的深渊》《百恼汇》等二十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原创奖、“2007年度青年作家奖”,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 under 40」等。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5、2007、2008、2010、2012、2017年度排行榜。有作品译为德、法、日、俄、英、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文等。
当代艺术现场是一味高汤,作家会“吊”出各自不同的味道
鲁敏
刚刚看完,我都有点儿从何说起,刚才我们看这个展览共同的感受是有点失语的感受,因为平常我们在文学现场,大家聊得特别多,也都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但在当代艺术面前,有点不敢说话,怕暴露出自己在当代艺术面前的无知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担心我们总会条件反射地、过分按照文学的思路去考察所见所得。实际上我们所看的当代艺术现场,往往就是一个材料,它是纸、金属、光线、大理石或者随便什么“物”,我觉得当代艺术可能并不是想把这个材质过渡的寓言化,可是我们文学家最善于干的一件事,就是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赋予意义,使得它充满寓意,所以文学家看当代艺术,有可能就会带着满脑子原来对世界的看法、对事物观察的角度来看艺术现场。
为了刻意地避免这个情况,我今天出门之前特别跟自己讲,我要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到现场来,像一个没有任何知识储备、也没有任何思想成见、也最好忘掉受过太多文学规训的思维模式,以一个“无”的的角度来看这个现场。当然这我是我主观的一个出发点。
《玻璃板,橡胶球,捆扎带与拳击手套》 /王恩来
实际上,真的能做到以“素人”之心来看吗?不然。
因为在美术馆所见的这些由材质、物料所构成的作品、所形成的现场,实际上有点像一丝油星儿不见、但绝对神秘有效的高汤,任何东西投进去,事实上还是会被吊出来自己的味道。你原来有的味道即使想隐藏,最终也会心中一动、露头露脚,被这两层楼的高汤给吊出来。像刚才在好多作品前面,我们都共同停留了很长时间,但可能每个人停留的原因不一样,你被吊出来的元素、被吊出来的那个自己完全不一样。但是就我而言,刚才停留时间比较长的是《身份》那件作品。
我在前年出了一个长篇叫《奔月》,我当时的心理状态跟刚才胡尹萍所讲的有点像,我也特别厌倦我前面三十多年扮演的身份,那个贤妻良母,那个小中产阶级,好象你的职业、你的情感、你的经济模式、职业模式特别固定,我对一个人何以成为这样的人产生深深的怀疑和厌倦、厌恶,为什么就不能活成另外一种样子另外一个人?但是这么些年来的强大契约和社会规则和正确性,导致我没法做到你刚才说的交换身份的行业艺术想法。我不可能做到。但是在小说里可以做到,所以我后来就写了这个长篇,让一个人借着车祸消失,然后到另外一个小城市,用虚构的小说里这样来一下,这种切换与变化,当然也包括肉体关系、经济关系、情感经济、职业关系,甚至连口头禅、饮食口味都彻底的想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当你适应新的所有身份构建的元素之后,你又会对这个自我的壳产生新的厌倦和新的厌恶。人其实对既有的一切会有贪婪的和无限扩张、无限刷新的野心和莫名其妙的诱惑。所以我当时看这个作品特别喜欢,也可能是因为对同一个主题,我们追求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是看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
《身份》/ 胡尹萍
还有一个作品,像投影一样的,不停地在墙上出现地图信息,就像我们整天百度地图,整天的google。我也写过一个小说的人物,他总在幻想中给自己编造一个陌生的城市,他给这个城市绘很详细的地图,里头有医院、游乐场、护城河等等,他觉得这世上所建的地图有可能是虚构的,而他所手画的地图则有可能更真切、更符合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微妙需要。
举这两个例子是说明你不管带着怎样一无所知的身体和脑袋过来,但是你到这个当代艺术的现场还是发现你和它之间有很多呼应和共鸣。
因此,在整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主题,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学的共同话题所在,只是各自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小说可能要写上20万字,或者梁鸿老师做非虚构,会花很长的精力去田野调查,而胡尹萍这个,则需要花好几年时间把自己养胖一点,还有服装、眼神等等的变化,或者像高振鹏那样说唱与影像化的。我觉得各有各的困难、突破和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虽然互相特别陌生,但还是在某些问题上有微妙的交集。
最后,我挺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很多写作者对各种艺术展,经常会大老远的扑过去看,那你们做当代艺术的,偶尔也在看看文学吗?
图为“天天向上·2019年度提名展”参展作品。
(根据“当代文学与当代艺术:问题与方法”发言记录整理)
▲2019-4《十月》目录
中篇小说
我们的师傅/005 凡一平
关山别情/046 范稳
一碗海鲜面/101 王棵
从歌乐山上下来/ 119 宋尾
平伯母/170 鲍贝
短篇小说
力量哪里去了/086 马叙
故乡一夜/092 蓝石
一次约谈/191 王啸峰
专稿: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乡村重建与士绅传统/022 阿来
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031 格非
穿越乡村的时间/038 贾樟柯
散 文
与你遥遥相望/065 陈福民
治隆唐宋/071 叶兆言
向阳路的游荡者/153 东君
心 事/162 方向明
思想者说
东西引/145 葛亮
译 界
王者之风/199 [智利] 埃弗拉因·巴尔克罗 赵振江 译
科技工作者纪事
疯狂的梦想/204 南鸥
诗 歌
上个时代的夜莺及其他/221 华清
思茫然/224 路也
灵性的事物/227 简明
路基下的马/229 江非
穴居动物/232 林东林
诗 篇/235 严彬
晓雪的诗/237 晓雪
大地之母/239 劲草
艺 术
封 面 夜 之三[局部] 周力
封 二 山花(油画) 陈衍宁
封 三 山那边是大海(油画) 陈衍宁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斯继东
▼悦-读
十月青年论坛|城市与现实:石一枫近作研讨会十月·青年论坛|青年与时代,从《80后,怎么办?》谈起
十月青年论坛(第三期)
十月青年论坛之:余笑忠诗选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
十月青年论坛|黄灯:我的写作就是知识分子写作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一)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二)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李陀、梁鸿、李松睿:“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3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李云雷、饶翔:“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四)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蒋好书、张定浩:“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五)
十月青年论坛(第五期)︱河北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
十月青年论坛(第五期)|河北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编(一)
十月青年论坛(第6期)|西川《唐诗的读法》研讨会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陌上》谈起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刘琼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刘大先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刘艳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孟繁华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行超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邵燕君
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发言摘编:李松睿、刘汀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李松睿
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
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发言摘编:岳雯
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发言摘编:徐刚、罗雅琳
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发言摘编:李松睿、刘汀活动预告∣十月青年论坛第九期·运河作为镜像:徐则臣《北上》研讨会活动预告︱十月青年论坛第十期·问题与方法:当代艺术VS当代文学
共享“当代”:当作家遇见艺术家——十月青年论坛第十期在京举行